从船舶分布图看世界海运格局 | 全球Top100集装箱港口、班轮公司
海运行业的繁荣程度,是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而营运船舶的数量也很大程度上表现着全球经济甚至是政治发展的水平。本文借用船队在线hifleet地图公布的数据,简要地说明海运发展的格局。
另:近日,美国交通杂志(AJOT)公布了2023年全球100大集装箱港口排名、Alphaliner给出了全球正在运营的集装箱船总运力(截至2024年6月7日)。
来源:微海事,港口圈
详见下文
海运行业的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量化了人类文明的程度。总体看,全球海运呈现以下发展格局(下面图片中的一个小绿点就代表一艘船舶)。分区域看,
中国分布密度大,且比较均匀,尤其以山东沿海、长三角、珠三角、长江沿线、台湾岛周边地区表现更加显著。
朝鲜半岛南北的航运经济一目了然,韩国的航运较朝鲜更加发达。
日本沿海船舶分布密度低于中国沿海,但濑户内海、东京湾等海域仍然很热闹。
越南随着出口贸易量的快速增长,胡志明市等沿海地区船舶的分布密度显著偏高。
新加坡扼守东亚到南亚和欧洲的咽喉要道,在良好的政治平衡术和长远的经济发展政策下,实现了小地方、大海运、大金融的发展局面。
好望角与红海:从马六甲海峡出来后,大船开向南非的好望角,再从非洲西部沿海北上,抵达欧洲等地。小船走向亚丁湾过红海,穿过苏伊士运河,到地中海,然后抵达欧洲等地。
其中,波斯湾(含巴林、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沙特、阿联酋等)原油、天然气、化工半成品和成品较多,船舶较多。
红海仍有一定数量船舶航行。
欧洲是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的发祥地,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挪威海等地区营运船舶密度仍然很大。
北美地区现代工业和科技发展迅猛,南部、东部、西部沿海的船舶分布密度也都较大。
南美地区的巴西粮食、矿等出口量大,船舶分布密度较大。
东南亚和澳洲:瓜哇海、新几内亚岛西南沿海、澳大利亚东部沿海船舶分布密度相对较大。
附件:全球Top100集装箱港口、班轮公司运力
一、全球Top100集装箱港口
2023年,共有35个亚洲港口上榜(其中,中国20个港口上榜,11个港口位于Top25)。总体看:
亚洲港口吞吐量持续上升。上海港连续第十四年蝉联全球第一(领先新加坡港1000万标箱),随着上海港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完成,其集装箱吞吐能力仍将进一步增强。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创历史新高、抵港船只首次突破30亿总吨,随着大士港新增泊位投入使用、巴生港继续受益于马六甲海峡的繁荣贸易(突破了1400万TEU),其集装箱吞吐能力仍将稳步增长。越南受益于中国制造业转入,通过海防港、盖梅-施威港、胡志明市港等处理的集装箱显著增加。印度作为产业转移承载地,依托蒙德拉港、尼赫鲁港实现了对欧美的出口上升。
中东港口吞吐量仍将上升。杰贝阿里港受红海危机影响,成为一些船运公司寻求避开红海和胡塞武装干扰的替代方案。基于此,沙特阿拉伯、阿联酋正在致力于将该地区打造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物流枢纽,吉达港、阿卜杜拉国王港、达曼港、哈利法港未来集装箱吞吐能力或将进一步提升。
欧洲港口吞吐量下滑明显。除丹吉尔地中海港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营商环境、完善的产业集群,实现吞吐量增长外;受红海危机、俄乌冲突、与中国经济争端的影响,鹿特丹港、安特卫普-布鲁日港、汉堡港、瓦伦西亚港、阿尔赫西拉斯港、不莱梅港、巴塞罗那港、比雷埃夫斯港等港口吞吐量普遍下滑明显。
美洲港口吞吐量明显下滑后开始复苏。受红海危机、双河危机、中美贸易战等影响,洛杉矶港、长滩港、纽约新泽西港、萨凡纳港等港口吞吐量2023年下滑明显、但2024年复苏迹象明显。
注:由于AJOT统计方式与统计口径的差异,越南的海防港以及包括锦州港、唐山港、烟台港、嘉兴港、泉州港、东莞港、海口港等中国港口在内的部分港口并未计入榜单。
二、全球Top100集装箱班轮公司运力
截至2024年6月7日,全球正在运营的集装箱船数量共计6966艘(其中6172艘为纯集装箱船,其他为多用途船),总运力为2991.54万TEU,折合约3.55亿载重吨。
按运力排名,Top20班轮公司分别是地中海航运、马士基航运、达飞海运、中远海运、赫伯罗特、ONE、长荣海运、HMM、以星航运(偏好租船)、阳明海运、万海航运、太平船务、海丰国际、X-Press、高丽海运、海领船务、伊朗国航、Unifeeder、长锦商船、中谷海运,中国上榜Top100的16家公司(含注册在香港的公司)分别是中远海运(第4)、海丰国际(第13)、中谷物流(第20)、安通控股(第23)、宁波远洋(第24)、唐山港合德海运(第30)、上海锦江航运(第33)、中外运集运(第34)、中联航运(第39)、海南洋浦新新海运(第44)、安福航运(第50)、海液通航运(第52)、太仓港集装箱海运(第57)、大连集发环渤海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第81)、达通国际航运(第89)、广西鸿翔船务(第95)。
总体看,Top10班轮公司占据了全球市场的84.5%,正在致力于通过提高准班率(如马士基计划建立枢纽-辐射网络(hub & spoke)确其保船期准班率超过90%)、提升客户体验、引入在线服务和产品来提高海运业务的业绩表现。中小型船公司或通过资产变更(海领船务等)、企业重组(安通控股+中外运集运等),或凭借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与服务(合德海运等背靠港口的班轮公司)迅速响应市场。
此外,过去几年,超大型集装箱船已成为亚欧航线的支柱,缓慢但稳步地取代了该航线的新巴拿马型船;LNG或甲醇动力船也逐渐成为主流。